要引入生态补偿和保险机制,减轻洲滩居民财产损失,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张兴栋说,这是对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巨大挑战,有待我们去迎战,为人类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交流中,张兴栋兴奋地告诉记者,近年来骨诱导技术又有新的进展,软骨、神经、韧带都已经成功诱导出来了。
但实验事实不可否定,直到十多年后,骨诱导技术成果被全世界广泛承认,其间各界不断的质疑都不曾动摇张兴栋的信心。如今,数以十万计的病人使用了张兴栋团队生产的骨诱导材料,而全国80%以上的人造关节都在使用张兴栋发明的材料涂层技术。2008年、2009年,张兴栋两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骨诱导理论的科学性得到全面承认。无生命的材料能够诱导有生命的组织形成,这一观点是对人类认识论的重大挑战,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怪异的想法。他说: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决不能浮躁,必须潜心研究,这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传统的生物材料时代正在过去,通过材料诱导有生命的组织或器官再生,已成为生物材料科学与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沿,并处于重大突破的边缘。他们还发现,用新型生物诱导材料填充肿瘤切除后的空腔,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而健康细胞则不受影响,恶性肿瘤复发率明显减少。5.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重大项目申请报送日期为2020年9月12日至16日16时。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8/13 18:49:3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0〕54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领域和新时代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在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科学家意见的基础上,现发布十三五第五批8个科学部63个重大项目指南(见附件),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重大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提出申请。4.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附注说明选择相关的重大项目名称,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部分重大项目有具体要求的,按照相关重大项目指南要求填写)。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项目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只填写各课题申请人相关信息。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所申请重大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说明本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重大项目只受理整体申请,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其中1个课题的申请人。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应当通过各自的依托单位提交。2.依托单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后,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请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模板,打印填写后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无需提供纸质材料。申请人在填写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时,应当根据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选择科学问题属性。1.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6.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从预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每个重大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部分重大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有具体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
6.重大项目实行成本补偿的资助方式,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组织专家对建议资助项目进行资金预算专项评审。二、申请条件和要求 (一)申请条件。
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2020年9月16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部分重大项目对申请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四、申请注意事项 (一)项目申请接收。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除外]。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三)依托单位注意事项。3.重大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应在信息系统中首先填写项目申请书,然后给该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赋予课题的申请权限,未经赋权的课题申请人将无法提交申请
文章包含了令人吃惊的多个层次的研究,我给予我无条件的支持,这项杰出的工作不要有任何拖延,应该优先在《自然》上发表。论文上线的第一时间我就阅读了这篇文章。
doi: 10.1038/s41586-020-2610-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我们发现,4VA是来源于蝗虫吃下去的植物,人工合成非常容易,也很便宜。
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蝗虫堆,经过20多年的钻研,终于找到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这提示人们可以培养这种突变体飞蝗,并长期释放到野外,这样就可能在重灾区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虫种群,既在野外维持了一定数量的蝗虫,又达到可持续控制的目的,将环境保护与害虫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设计诱集带诱集蝗虫,并在诱集带集中使用化学农药或生物制剂将其消灭,从而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这项重大成果是康乐团队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的结果。
康乐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认为,在野外可能只是小范围的蝗虫聚集就能开始释放4VA,继而招募更多的蝗虫加入进来,使蝗虫的群体越来越大。进而,他们将诱芯直接布局到蝗虫野外发生区天津北大港,大范围的区块实验再一次证明4VA不仅能吸引野外种群,而且不受自然环境中蝗虫背景密度的影响。
但只要有4~5只散居型蝗虫聚集在一起,信息素的释放就可以启动,这说明它具有很低的诱发阈值。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戈峰介绍,大概平均每5年就发生一次蝗灾,历史上一些社会性事件都与蝗灾有关。
科研人员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确定,4VA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吸引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也许假以时日,当人们再次想起蝗虫的时候,联想到的将会是不一样的关键词。
飞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蝗虫,据我国近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显示,大规模的蝗灾发生过800多次,是非洲、亚洲、中东和澳大利亚的重要农业害虫。论文审稿人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莱斯莉沃斯霍尔(Leslie Vosshall)评价称:这项工作做出了令人兴奋的发现,找到了一个人们长期寻找的蝗虫群聚信息素分子。可是几十年过去了,科学家还是没能找到这种关键的物质,似乎没有一种化合物能够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标准。但康乐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居的奥秘,而且使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
近年来,俄罗斯、北美和南美也遭遇到当地蝗虫的袭扰,就在去年,历史上很少发生蝗灾的美国也中招了。清华大学教授程功评价称,这是一项融会贯通的研究,其研究思路对我们从事昆虫学其他领域研究的人也很有启发。
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偏偏不信这个邪。绿色防治照进现实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蝗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大规模的喷施。
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昆虫为何能突然成灾?千百年来,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将其归结为天灾。与旱涝齐名的第三大灾 蝗灾与旱灾、洪灾并称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曾造成严重的农业和经济损失。